近期热门
粉丝240
关注 0
获赞 62
精品文章(转载):动态图·系统分析袁和平动作设计方法·看了你也会武指!

[参考源文件] 精品文章(转载):动态图·系统分析袁和平动作设计方法·看了你也会武指!

[复制链接]
13042 59 1 97 11年前 举报
      动态图·系统分析袁和平动作设计方法·看了你也会武指!

                                                            ——作者:重耳

之前写的太装13,属应付差事,所以再写一篇通俗易懂的。


为什么两岸三地+好莱坞,都爱请袁和平?——必然。论硬本事,香港武行谁都不比谁差,但由于各自的审美诉求不同,导致了客观上的结果。就好比抽象画和写实画,基本功都一样,但最有市场的往往是偏写实、又稍带点渲染的。


袁和平的动作戏,六个字——看得懂,看得爽,故“天下第一武指”当之无愧。


“看得懂”指的是,每场动作戏都是一条连贯的、流畅的、清晰的动作流。甲乙双方你一拳我一脚,是怎么打出的,为什么要这样打出,6岁小孩都能看明白;用的招数与攻击的要害(譬如撇指头等反关节用力,攻击腋下、腰部等最软的部位),力度大小,摔飞的方向,都是人类的共识,能共鸣。观众能理解,能相信,进而能移情,能带入。


“看得爽”指的是,每场动作戏都是一条精准反映动作、又生动渲染动作的镜头流。镜头与剪辑,以最大限度地让观众看明白动作与动作逻辑为准;同时,又在此基础上有渲染与夸张,让观众看得过瘾,看得起劲。


用喜闻乐见的动作要素,组合成一条动作流(因果链条),重点在组合。也就是说,袁和平的动作设计是“主流故事片叙事模式”在动作戏上的反映。


这种主流的叙述方法概括起来就是:流畅因果链条,清楚让你看到。速度不快不慢,内容不多不少。反复转换攻防,双向拉锯力道。过程含金量高,生活常见各招。镜语平实生动,绝不胡乱花哨。


以上原因产生了带入感,让观众参与进去(入戏),而非仅仅旁观(看戏/eg:程小东、元彬等)。这是袁和平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下面从动作流与镜头流两个方面举例分述。


[一]、连贯、流畅、清晰的动作流——看得懂


“一个人就两只手两只脚,还能怎么打。”(袁和平语)


首先,介绍两个原型动作,也是武生基本功,武术指导各派通用。


A 旋子转体(毯子功之一种),相信大家都见过。如下图(《夜宴》):


0.jpg


此剧中双方并非互殴关系,而是情人关系,属情人拆招。所以是不夹杂打斗的纯舞台动作,最适合说明这个动作本身。


B 俯仰——以腰为圆心,上半身为半径,划圆,上半身尽量平行于地面。


一个人做是这样的,如下图(程小东《大话西游》):


1.jpg

也可两人对练,甲前扑时乙后仰,反之亦然,甲乙动作刚好吻合。如《夜宴》:


2.jpg


这个动作经常被演化为以一敌十的打法,下腰,横扫,扫倒一圈人。如《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与《夜宴》:


3.jpg


4.jpg


下面正式开始介绍袁和平动作设计特点。


一、简练、有效的动作设计


1、先说有效


上述两个原型动作,在袁氏动作戏中,全部都参与了打斗,有的放矢。所谓参与打斗,是指,甲的“这一个动作”是针对乙的“上一个动作”(被迫)做出的,同时,甲的这个动作产生的结果也作用到了乙的身上(至少是为了攻击乙)。


A 仍以旋子转体为例


下面先解释什么是没有参与打斗。下图是程小东的动作戏里的旋子转体。


《大话西游》:


5.jpg


《冒险王》:


6.jpg


《英雄》:


7.jpg


以上打斗双方隔得很开,无交流,自己做自己的,没有具体过招。旋子转体缺少明确目的,纯粹好看。


以下是袁和平的旋子转体——置于具体的打斗情境中,之所以开始做这个动作,是逼于无奈(钱小豪攻击李连杰腿部,李连杰被迫跳起);李连杰跃起后,顺势做旋子转体,做这个动作的目的,是为了使身体由倒对着钱小豪,转为正对着钱小豪,以方便在最合适的角度出击(李连杰从空中一刀劈下);选这个动作,是因为这个动作最适合当时的情况;或者有心要用这个动作,就要为它量身定做一个具体的上下文,使这个动作非做不可,步步都显示出一种必然性与针对性,见下图(《太极张三丰》):


8.jpg


此处李连杰所做的旋子转体,就叫做“动作参与打斗”——有因有果,有明确针对性。


B 俯仰的双人互练动作


以下是双人拆招的俯仰基本动作,甲方前扑我俯身,反之亦然,含金量很低(元奎《方世玉》):


9.jpg


下面是袁和平导的俯仰动作的原型,这个动作的关键是,章子怡出刀拦腰横扫,吴彦祖缩腹,躲避的同时,上半身前倾,展开;前倾的身体本可以回击章子怡,但剧中他们是在拆招并非真打(《夜宴》):


10.jpg


面对章子怡同样的出刀轨迹,吴彦祖也可后撤躲避:


11.jpg


以下是将上述原型动作用于实战。将吴彦祖的动作力度延长(不是违背),就成了下图钱小豪的动作,缩腹时身体展开,离地飞腾起来,前倾的身体顺势出刀回击李连杰,演化为招招逼人,攻防紧迫的死战(《太极张三丰》):


12.jpg


以上钱小豪扑出画外,正好接上文介绍的李连杰旋子转体——钱小豪砍向李连杰腿部,李连杰跃起躲避的同时,旋子转身,两段动作连接起来后的样子如下图。由此可见袁氏动作的最主要特点——因果勾连,逻辑连续:


13.jpg


以下是《霍元甲》中的相似动作,缩腹躲的同时身体展开攻击,攻防一体:


14.jpg


以上动作就是俯仰的双人互练动作演变来的,甲出击时乙躲避、乙躲避时出击甲,甲躲避时回击乙,双方的上半身都在划圆,这是个可以无限循环下去的动作。与程小东漫无目的的动作及元奎的快速重复动作相比较,可得知什么动作叫做“有价值”“有意义”;袁和平设计动作的指导方针,是让每一个动作有目的,有必要。


2、袁和平第二个特点是简练。自我叠加,使动作饱满丰富,使打斗更凝练有效,一举多得(一个动作,手脚同时击中多人)。见下图(《铁马骝》与《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15.jpg


16.jpg


拳理(如反关节用力)与舞台动作(如前面介绍的旋子转体与俯仰动作),是香港各派武术指导的通用;但是由于动作设计理念的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的派别。


袁和平的班子和程小东的班子都是武生,不存在袁家班能打的招式程家班不会打,如下图中的扫堂腿配合旋踢的双人拆招动作,攻防一体,与前文介绍的俯仰划圆动作如出一辙。彼方攻击时我方刚好躲避,躲避的同时又出击。见下图,程小东的《赤裸特工》、《冒险王》与袁和平的《卧虎藏龙》:


17.jpg


二、攻防转换——动作设计的核心内容


1、什么不是攻防转换?


A 中招(打人/被打)


例如元奎的很多片子,重复动作打人,死磕打法(这一招据说能发泄积怨,后为子弹哥所用)。被打的人由于种种原因,突然停止还击,正面全裸,敞开给对手攻击。如下图(《中南海保镖》,每幅图截自一个镜头,一共用9个镜头展现周兆龙挨揍):


18.jpg


再如《给爸爸的信》与两部《方世玉》:


19.jpg


元奎动作戏的特点,可提炼为:甲方用迅猛潇洒的动作猛攻乙方,乙方几乎不还手,接着乙方再以迅猛潇洒的动作回击甲方,甲方几乎不还手……整场戏就是连攻连守的交替。攻守转换的原因不清,或者有时是剧情的介入。譬如又来了帮手(《给爸爸的信》),或一方煤气中毒得多一些(《中南海保镖》),或者就干脆没有原因,沦为打人,你打我我打你。


B 躲闪


下面举一个典型又简单的例子,Keanu Reeves旋踢,Hugo Weaving蹲身躲过(《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20.jpg


再如《夜宴》,歌舞伎偏头躲过身后横扫的刀:


21.jpg


C 挡开(勉强把敌人的来力拨开,使自己不被打到)


以下是比较消极的挡开(《精武英雄》):


22.jpg


还有更为积极一点的拨开(把对方的力道引导到旁边的方向)。如《太极张三丰》与《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23.jpg


24.jpg


D 迎击


招招相撞(双方拳脚或兵器碰撞,力量相当,抵消在途中),这是万精油的过场打法。如元奎的《方世玉》与程小东的《赤裸特工》、《江山美人》及《大话西游》:


25.jpg


26.jpg


程小东喜用长焦正反打,人物卖力地挥舞着,打个意思就行。


对应于长焦肥大症,程小东还有短焦癖。远景或大远景,人物“双双自舞”。甲乙双方无交集,自舞自的,但看着好看。观众纯粹看戏,没有参与感。如下图:


27.jpg


李连杰在《龙门飞甲》拍摄花絮中说,这么打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观众不知道在打什么:


28.jpg


29.jpg


其实有些时候,演员舞出了兴致,“借酒发疯”舞个大概,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一招一式在打什么!如《新龙门客栈》:


30.jpg


当然,在TVB的某些古装剧与杨佩佩制作的台视古装剧中,这种打法也很常见,好拍,省事,观众也买账。毕竟,弄出那么多动作细节是很费脑筋的事。较之程小东,他们更甚一步,直接不需要演员会武术套路了,由镜头充当主角,光影眩晕,推拉泛滥,镜头震荡,任何两个镜头组接到一起也是会产生恣意绚烂的效果,彻底摈弃了线性动作,以及明细。(如TVB版《九阴真经》、《中神通王重阳》,以及洪金宝担任动作设计的《东邪西毒》):


31.jpg


这种拍法是整个90年代香港武侠影视剧中的万金油拍法。好处是又省事又好看,软肋是不能打太久,否则观众会腻烦。原因很显然:观众看不到你到底在打什么,进入不到招式内部,只能退在外围看热闹,而看热闹是看不长的。所以这些片子不能叫武术电影,他们要依托另外的情节。真正的武术电影,需要有武术的硬功夫。于是就引出什么是攻防转换。


2、什么是攻防转换?


顾名思义,打斗双方进攻与防守的态势发生了变化(前面提到的攻防一体就是典型的攻防转换)。怎样才能使攻防发生变化呢?必须得进入对方招式内部,有针对性地做出回应;这个回应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有所指的。概言之:出招要有针对性。


下图中攻防不仅转换了一次,还在拉锯。


《精武英雄》中,李连杰用大背,准备把仓田保昭摔个前空翻,这一招李连杰必须得撅臀,用臀部力量把仓田保昭顶起来,仓田保昭判明来意,用手把李连杰的臀推了回去,于是李连杰的计划宣告破产;紧接着,仓田保昭顺势摔往后拖倒李连杰,李连杰倒地的刹扬腿补击仓田保昭头部。这几个动作,一招咬着一招,彼此较劲,攻防轴线来回拉锯:


32.jpg


《黑侠》中刘青云想摔李连杰,被李连杰顶了回去,用的原理和上面一样:


33.jpg


于是得出袁和平动作设计的攻防转换类型划分


A 化解——攻防清零,将对方来力“卸掉”。最典型的化解是“舍己从人”,顺着对方的力走。当然自身也没得好处,是个平手。


比较被动的化解对方招式,是在几乎已经中招的同时顺势化解。如《一代宗师》:


34.jpg


然后是稍微积极一点的化解对方招式。在看到对方招式苗头的时候,判明对方动机,做出及时反应,如《黑侠》,刘青云拧住李连杰手腕,外翻,想就此制服李连杰,李连杰判明来意,身体跟着他拧腕的方向旋转一圈,把别着的手腕重新拧“顺”了:


35.jpg


以上是舍己从人原理,及顺从对方的力道。下面是在已经中招后,逆着对方的力道再推回去的化解方式。如《一代宗师》,梁朝伟扣住周小飞手腕,将其反背在她自己身后,周小飞逆着梁朝伟拧动的方向,把自己的手腕“回正”了:


36.jpg


再如《精武英雄》:


37.jpg


B 补击——在中招以后顺势补击对方。如《精武英雄》:


38.jpg


再如《太极张三丰》,钱小豪在被一记左勾拳撂倒后,身体后仰,脚却逼近对手,向后飞出的同时踢出一脚:


39.jpg


C 借力——借着对方的力道再回击对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借力≈化解+回击。


舍己从人+回击,如《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Keanu Reeves被摔出后,索性顺着飞出的力道,扒住一根铁杆,将力道化解了,旋转一周,又踢了回去:


40.jpg


再如下图,Keanu Reeves被Hugo Weaving击中,顺势后翻,踢击身后来袭者,再借用反弹力翻回到前面,回击:


41.jpg


顺水推舟+回击,如《一代宗师》,章子怡牵住张晋来拳,使他继续往前冲,然后绕到张晋身后,予以还击:


42.jpg


D 躲击——躲避的同时打击了对方。如《太极张三丰》、《精武英雄》、《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及98版电视剧《水浒传》,重点说一下水浒,蒋门神用板凳砸向武松(丁海峰饰),武松沿着躲避的路线,脚也跟着踢了出去,正中蒋门神左肩:


43.jpg


更为巧妙的躲击是自己只负责躲,对方自食其果,自己击自己。如《功夫》与《霍元甲》:


44.jpg


E 截击——截断对方的招数(在对方招式打出之前/之时),或沿对方来力逆推回去。


后发先至,并不阻挡对方招式,而是以更快的速度出击,在对方击中自己前先击中对方,或把对方的来拳与来脚截断。如《精武英雄》与《狼犬丹尼》:


45.jpg


46.jpg


针锋相对,将对方招式打回去。如《太极张三丰》与《一代宗师》:


47.jpg


48.jpg


3、由此得出攻防轴线。假设以我方立场,针对彼方来势做出的反应,按照我方攻击力的强弱得出。见下图:


49.jpg


这条轴线也可是一个循环。消极状态下的躲闪,就是积极状态的躲击;消极状态下的挡开来力就是积极状态下的借力用力;消极状态下的迎击(招招相撞)就是更为积极的补击(共击)对方。到了让对手中招的时候,是我方积极的顶点(截击),同时又回到了原点——对方消极的最低点(完全中招)。如下图:


50.jpg


4、在力量轴线上的运动与拉锯(来回撕扯)


A 一方拖(抵)着另一方走,另一方且顺从且想办法较劲。如《铁鸡斗蜈蚣》、《功夫之王》、《一代宗师》及《太极张三丰》)。


《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徐忠信牵住李连杰前臂,往镜头前拖拽,李连杰且跟且想对策,这都是在为自己赢得时间:


51.jpg


《功夫之王》,李连杰想扭住成龙,但被成龙顺力而行化解了,然后李连杰把成龙往后拖,成龙跟着他转,跟着他拖:


52.jpg


《一代宗师》,梁朝伟锁住章子怡手臂,把她拖得横飞起来,章子怡轻盈地跟进,脚触地板滑行:


53.jpg


《太极张三丰》,钱小豪的刀锋一往无前,李连杰横过刀身抵住,防止他的刀再往前,就这样僵持着一个往前顶,一个往后退:


54.jpg


B 力量相抵,互不相让,或来回撕扯。如《卧虎藏龙》与《一代宗师》:


55.jpg


《一代宗师》,梁朝伟扣住对手脚腕,把他拖成了一字,对手还能自行合拢,顺势起身踢击,这是典型的变防为攻地反击:


56.jpg


由此得出双向拉锯图:


57.jpg


顺力前面已介绍,此处再举一例,以兹对应,如图,李连杰把钱小豪向上踢的腿顺势往上拨,使钱小豪往后空翻:


58.jpg


逆力是沿对方招式来势逆推回去。如《太极张三丰》、《一代宗师》、《杀死比尔2》、《铁马骝》、《黑侠》、《精武英雄》、《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及电视剧98版《水浒传》。


《太极张三丰》,钱小豪从一面攻击李连杰不成,准备转到另一面去出击,被李连杰又给逆推了回来,身体再次转到同一侧:


59.jpg


李连杰的“棉花肚”,把钱小豪的来脚反弹了回去:


60.jpg


《杀死比尔2》,Daryl Hannah刚拔出刀就被Uma Thurman给封回刀鞘。


61.jpg


《一代宗师》,两次都是梁朝伟先后缩,再前顶,以示其内力,这个原理跟前面李连杰的棉花肚相同:


62.jpg


63.jpg


《太极张三丰》、《铁马骝》,拳对拳,拳对脚,脚对脚,以刚克刚,一头压过一头,迎刃而上,活活把对方给打回去:


64.jpg


《黑侠》:


65.jpg


《精武英雄》:


66.jpg


《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面对徐忠信的飞腿,李连杰判明他的来路,往相反方向踢一脚,让他沿原轨迹翻了回去:


67.jpg


98版《水浒传》,店小二准备用一个酒坛砸武松头部,正高举过头顶,被武松用蛮力按住,给强按了回去,砸在了小二自己头上:


68.jpg


三、因果链条——精心编织的攻防转(使打斗逻辑明朗化)


1、零断点


袁和平设计出的动作,不会出现以下情况,上一个镜头甄子丹还在以长枪撑地,踢出连换飞腿,下一个镜头长枪就横扫过李连杰头部:


69.jpg


程小东的动作是间断的,生接的,他的重点不是在拍动作内的戏,而是在用动作表达一种感觉,或者说是“大而化之”的。而袁和平的镜头与镜头切换时,演员动作一定是连贯的,相同的。


2、零疲软


实时跟进地建立原因。一个动作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原因,如此因果相勾连,生生不息。如《精武英雄》中李连杰与仓田保昭的擒拿手反关节用力的反复拉锯。动作是连贯的。如下图:


70.jpg


李连杰的出招遇到仓田保昭的破招,破招后反被其制,于是李连杰再根据仓田保昭的制约想办法反制约,然后仓田保昭再想办法反反制约,如此往复,如下图(以李连杰为我方):


71.jpg


因果链条大致如此:


72.jpg


而程小东动作设计如泼墨山水,打个大概,逻辑不深究。观众往往大致知道打斗双方谁强谁弱,然后就等着强的一方搞定弱的一方的结果了,中间过程只是看个热闹。如《新龙门客栈》与《东方不败》:


73.jpg


74.jpg


再如郭追(郭振峰)担任武术指导的《白发魔女传》:


75.jpg


这种镜头风格上的东西(搏斗外的)由于是显性的,形而下的,往往最好模仿,所以一下就被“榨干”了;而具体的动作设计,你拳我脚,却是可以变化无穷的,有内在的拳理与逻辑,是形而上的,这是既难模仿又可以生生不息的。


3、充分的动作动机


即前面反复提到的有针对性。有了针对性,每一招每一式就鲜活起来。动作戏真的成了动作的“戏”,成了动作内部的情节。招式与招式之间的较量,背后是双方意图与意图之间的较量。


A 宏观针对对方特点。如《咏春》、《霍元甲》、《杀死比尔2》与《卧虎藏龙》:


76.jpg


77.jpg


78.jpg


79.jpg


80.jpg


81.jpg


B 微观针对具体招式。如《精武英雄》与《杀死比尔2》:


82.jpg


83.jpg


C 动作戏本身也是戏


“一招一式都是我为演员度身定做的,使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动作招式。”(袁和平)


对方的特点,是在交手过程中,逐渐掌握的缓慢过程。如《精武英雄》中李连杰针对高大刚硬的周比利,显然不能用擒拿,而需要散打,猛攻一点。见下图:


84.jpg


85.jpg


《卧虎藏龙》中李慕白的角色本来是给李连杰的。李连杰因为利智分娩而未能出演,后改为周润发。周润发身形高大,不是李连杰那种动如脱兔的感觉,于是袁和平就设计成从容的自在自得的样子(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如下图:


86.jpg


四、紧扣常识——使因果逻辑让人信服


“我还是中意拳拳到肉,脚脚穿心。”——袁和平。


1、人体常识


A 要害


要害是人类共通的,黑人也不例外,所以全世界看得懂。如下图(攻击喉部、腋下、腰部、腹股沟、臂弯、关节窝等):


87.jpg


88.jpg


89.jpg


90.jpg


再如反关节用力(eg:旋转脚腕,踩踏膝盖),人类身体构造相同,地球人都明白。


91.jpg


B 会累


如《卧虎藏龙》与《杀死比尔》:


92.jpg


93.jpg


2、力学常识


A 重力


人物腾跃的立足点与高度问题,轻功通过受束缚的方式,得以超逼真还原。比如《卧虎藏龙》:


94.jpg


B 力道适可而止


以程小东为首的,潘健君、董玮、郭追(郭振峰)、孟海、元彬,都是让演员可劲了旋转,完全为好看。如下图:


95.jpg


96.jpg


腾跃方向的虚假,如元彬的《黄飞鸿之王者之风》与程小东的《英雄》:


97.jpg


98.jpg


再看袁和平是让演员怎么转的,发力点原因充分,离地转一圈就够了,转得又生动又节制,如《太极张三丰》:


99.jpg


C 把力度延长(而非相悖)


如下图,人被踢得在地上滑很远,最好再绊倒几个人——袁和平的招牌情节:


100.jpg


归根到底是施力与受力的夸大(延长),不是无中生有,不是一发不可收拾,更不是违背。


3、破坏效果


A 人砸人


一个喽啰被武功高强的主角扔出去,砸到接着冲上来的人身上,砸翻好几个人。


101.jpg


B 地面破坏


如《太极张三丰》中钱小豪用力一蹬,把地毯都蹬破了,再如少林寺的棍阵把地砖都打烂了。此处不再花篇幅赘述,只举《铁马骝》中一例,任世官与甄子丹对掌,边对边移步,所过之处,地砖全部踩碎,反衬力道之深厚。见下图:


102.jpg


地面破坏的夸张程度视电影题材风格而定,如果是科幻题材,就夸张一点。如《矩阵革命》:


103.jpg


C 手被抽出血来,反衬速度太快,如下图:


104.jpg


综上所述,力度通过受阻碍的方式表达出来,虚幻通过向真实“谄媚”表达出来。


[二]、服务于动作,与动作性质相匹配的镜头流——看得爽


一、兼顾平实与生动的基本拍摄原则(机位安排)


袁的核心目的,是要把招式细节清楚地传达给观众。这些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旨在让观众领会搏击本身的精彩,而不是被花哨的镜头分散注意力。这个目的决定了他的拍摄手法首先是求实的。机位的安排和拍摄的角度都以如实的反映动作特色,还原设计的初衷为目的。每种景别和拍摄角度都有与之匹配的动作。


1、如实地反映动作细节与动作性质


景别、视角以拍清楚为准绳;大景别挥洒,小景别细节;纵深镜头表达打斗的态势。不再赘述。


等在落脚点的镜头。脚向前景落下,造成冲击感,如下图:


105.jpg


再如摔向前景的人,这种景深镜头用以渲染人物摔得狠,如下图:


106.jpg


2、对动作空间的整体把握


这一节属于把握整体空间的电影基本语言,故事片都如此,不展开赘述,只说两点。袁和平的管用正反打,拍完一边,会到正对面去接着拍,不惜越轴(位于画左的人,在下一个镜头中位于画右。)


107.jpg


徘徊在主客观之间,面对镜头的冲击动作,模拟打斗中某一方的视点,形成纵深,然后再接客观平面的镜头。


以下镜头语言着重渲染钱小豪之来刀刚猛,势不可挡;钱小豪举刀劈向镜头,再切到李连杰,从画外砍入画的刀造成压迫感,观众能亲身感受到李连杰的力不能支,以及命悬一线:


108.jpg


丁海峰面对镜头的扫堂腿,再正反打蒋门神被踢起来,其狼狈跃然荧屏:


109.jpg


章子怡在广角镜头下,快速移到前景又退至后景,伴随着镜头紧贴章子怡跟移,忽而来兮倏而逝的轻盈,六十四手的功力如凌波微步一般渲染出来:


110.jpg


二、用于解析动作的镜头组合——生动展现攻防转换的瞬间


1、用一系列镜头说明一个动作——将动作进行分拆与重构


镜头数量反映动作力量与精妙程度,对关键动作给予特写与升格庙会,以及对力度进行渲染,如下图:


111.jpg


112.jpg


再看元奎的《中南海保镖》,与张三丰的招数几乎一样,但镜头淡薄,交代含混,来龙去脉不深刻:


113.jpg


解析性镜头组合其实是主流的电影语言,利用全知视角,把一个动作交代透,镜头量大,饱满。这种镜头语言是通用的。如Mel Gibson的《Apocalypto》,一幅画面代表一个镜头,这个躲避斧头、反败为胜的动作,用了22个镜头完成,每个镜头都用以们交代一个局部:


114.jpg


2、身体动作的根源在于脚法,位于关键点的镜头,拍脚法,观众对动作就一目了然。如《功夫》:


115.jpg


以及《一代宗师》里章子怡的六十四手,几乎每次旋转身体与进退,都要拍脚法特写,可参看前文攻防转换“化解”类型的相关画面。


解析式镜头组合,各个部位细节组合,全方位、立体地表达一个动作或一系列动作,这是电影语言的王道。英雄所见略同,只要是本着把动作说清楚的导演,都会这样安排,是共通的电影语言。


三、“无缝”剪接——因果链条的保证


1、断点连接


如果两个动作连在一起有点牵强,就通过相同的动作,把两个镜头剪辑在一起,从而达到连贯。如下图:


116.jpg


再如《黑客帝国2》,两个镜头通过相似动作剪辑到一起,其实这两个动作在实际中很难连贯起来做,但电影语言缝合了它:


117.jpg


2、利用剪辑对视点进行平稳地过渡


客观镜头——主观镜头——回到客观镜头,系主流电影语言,不赘述。参看前文《一代宗师》等诸片的镜头衔接。


四、一张一弛的剪辑节奏——与攻防类型相匹配


1、一张一弛的剪辑节奏 镜头含量轴线


袁和平的每场动作戏基本上是遵循“大景别、双人镜头、正常速度、少量镜头”—“小景别、局部镜头、升格、丰富的镜头”交替进行的。如下图:


118.jpg


以《太极张三丰》里的刀战开始后前49个镜头为例。刀刀相撞的打斗,攻防没有转换,所以镜头就少一点,用大景别双人镜头带过;攻防转换较多的复杂动作,为交代细由,便会安排一个饱含细节的镜头组合。招招相撞(简单镜头)与攻防转换复杂动作(复杂镜头组合)交替进行,剪辑节奏是有张有弛的。剪辑节奏与镜头含量节奏如下:


119.jpg


镜头含量、景别、镜头速度快慢,若考察具体数值,便知是有张有弛的:


120.jpg


2、一快到底的剪辑节奏


为便于比较,以下列举元奎的《方世玉》中最后一场戏赵文卓与李连杰的打斗,其剪辑节奏如下图:


121.jpg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很明显,袁和平的节奏更符合观影习惯,刚柔相济。


[三]、袁和平创作风格总结


一、袁家班动作设计特点


1 表现: 反关节用力,俯仰的圆弧运动(可衍生出很多情况及相应打法)。


篇幅有限,下面只介绍俯仰圆弧运动(也是杠杆原理,身体前半部分往后仰,后半部分就肯定往前探,以此实现上半身躲,下半身出击的目的,或反之,本文开篇讲的俯仰动作就是这个原理):


122.jpg


123.jpg


124.jpg


125.jpg


126.jpg


127.jpg


2 理念:双向拉锯,即前面讲的攻防转换与力量轴线(顺力与逆力)。攻防转换/攻防一体。保持线性动作流。前文已详细介绍。


3 偏好:通过破坏效果表明力度。人砸人/把人踢得在地上滑。


二、主流故事片的叙事方法用在动作戏的设计上


“……主要是教舞台的武打,还有电影方面的武打,我们的功夫武术,主要是符合舞台用的技术。”(袁和平)


动作设计并不是真正的搏击,而是人工雕琢的动作剧本,再经由武师磨合,钢丝道具,加上后期的光影执行,合力经营一场幻觉。在真实打斗中,胜负易分,强弱明显,交手后立即沦为一方打人、另一方挨揍的呆板状态,或者互相揪住撕扯的胶着状态,或者双双出击的乱打状态,都是蛮力,都是殴打,攻防转换停滞。但人类的观影习惯,是希望看到一正一负、攻防交替的链条,持续进行。现实打斗中攻防转换是难得的瞬间,而袁的动作是去掉了平淡无奇的打斗后的精彩集锦,是人为编织的攻防转换集锦。无巧不成书,动作戏是为了好看,所以取材真实(为了看得懂)、又高于真实(为了看得爽),就好像主流故事片也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缩影(寓言)。用生活化的实战招式谱写,用漂亮伸展的戏曲功架表演,用人为的编织使之传成链条,再通过微调使之抑扬顿挫。从而建立起因果,构筑起逻辑,营造出充分的合理性。


三、放弃自己的特点,才能更好的与各种特点相结合


横向比较,袁和平在中间,不走极端,中正和平。如下图:


128.jpg


1 中庸


袁和平的动作设计是浪漫与真实的调和。浪漫是延长真实,是夸张,它能填补人们对无趣现实的遗憾,观影是一次心理狂欢。而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就会剑走偏锋,使观众从心甘情愿地“被欺骗”中抽离出来。太假与太真都会让观众觉得烦。痴迷于夸张风格的观众在少数,痴迷于武打写实的观众也在少数,迷恋于某种特定风格的观众也在少数。不走极端、中规中矩的袁氏动作片迎合了绝大多数。


2 淳朴


袁和平拒绝用打斗外的东西组织打斗内容,几乎不依赖戏剧情节、特定文化,以及某种美学风格。专注于搏斗的分内之事,尽量保持打斗的单纯——发掘动作本身,把竞击本身拍得有章有法,独具天地。袁擅长设计几乎不受干扰的单打独斗,一门心思。人物一经交手就是长时间恶战,场景封闭,动作连贯。所有的动作元素必须参与攻防。舞蹈和杂技色彩的动作如果出现在袁的动作戏中,也绝对不再是舞蹈和杂技本身,而被拆分成了一个因素,成为打斗链条中的必要动作。这种紧扣武打分内之事的动作设计,才能随意嫁接到别的电影中。任何风格与它结合都不会生硬,不会与它本来的什么“鲜明风格”相抵触。其节奏、内容都可机动调整,科幻题材就飞得高些,cult片就多喷点血、摔打得猛一些,漫画喜剧题材就让动作简单些、夸张一些,古典武侠片就让动作饱和一些、丰富一些,想要唯美的就让节奏慢些柔和些。


结语


袁和平代表着务实和中庸,对武术电影有永恒的指导意义——主流的电影语言,单纯的搏斗竞击,典型的武术电影。程小东向写实的回归,元奎在好莱坞拍的几部片、甄子丹的叶问系列与袁和平的不谋而合,本身也说明了观众对武术电影的天然诉求。在电影大工业的今天,越来越娴熟,越来越有创意的电影语言,并不能取代功夫动作本身。好莱坞对中国功夫的迷恋一定是对真功夫迷恋,他们不懂武侠文化(程小东),也见多了谐趣杂耍(成龙)。逻辑性和线性叙事永远是王道,能够填平文化沟壑的的也是人类对于搏斗实战的共通经验。




1
点赞
0
打赏
97
添加到收藏夹

0

点击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码分享
一次扣10个券
全部评论5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不得不说,李连杰真的是功夫皇帝,厉害啊
5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解析得好详细啊,边上班边看看了两天才看完,好深刻。楼主好人一生平安
6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艹,大神,绝对的神作啊,没有之一啊
6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谢分享啊
6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谢楼主分享
6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6 内容丰富~
6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很棒的文章
6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涨见识了。谢楼主。
6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万个赞!!!!
8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_297:}
9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数据加载中....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IE内核版本过低会导致网站显示错误

请使用高速内核浏览器或其他浏览器